而做“馅子”的过程就更考究了。徐维新说:“上海最好的馅子是黑芝麻的,叫‘黑洋酥’,还要加绵白糖和‘板油’(猪油)。这三样东西揉在一起,再搓成一个个直径只有8到10毫米左右的小馅料。”
到了元宵那天,“馅子”和早就备下的糯米粉终于要在孩子们眼巴巴的期待中相遇。“我们那时候不叫做汤团,叫包汤团或者裹汤团。可见上海人对汤团的做法和北方人的元宵完全不一样。北方人是先做圆球馅料,再把馅料放在有干糯米粉的竹匾里不断滚摇,让糯米粉逐渐包裹馅料而成。上海人则是用之前准备好的糯米粉来包、裹馅子。”
“这包、裹可不简单。我们小时候吃的汤团,大小也就一毛硬币那么大。糯米皮薄,主要是馅料,很是考究手艺,还要保证下汤团时馅料不会漏出来。汤团越小,越是厉害。”徐维新称,因此童谣里有“阿奶做格是小汤团,姆妈做格是大汤团”,就是说奶奶做得汤团比妈妈做得还要好。
“一直以来还有个说法,说卓别林三十年代来上海时也吃过上海人的汤团,回去以后百思不得其解,说上海人怎么这么厉害,这液体馅料是用针筒注射的吗?倒也成了一段趣闻轶事了。”